“五一”小长假,九华山风景区花台景区的杜鹃花海如梦如幻,绵延千米的“天街花市”景观引得游客纷至沓来。无锡游客周美霞边拍照边感慨:“满山杜鹃竞相绽放,美得让人挪不动步!”
“天街花市”景观的呈现,得益于花台杜鹃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保护利用项目的实施。近两年,九华山风景区实施多项保护举措:建立杜鹃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,开展杜鹃种质资源调查与监测;清理杜鹃周边杂灌和枯死株,改善生长环境;在空旷处补植800株高山杜鹃,并进行精心抚育管理,让这片“杜鹃花海”重焕生机。
林草种质资源是林业发展的“芯片”,是遗传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基础,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。自2021年以来,我市强力推进林木良种选育与林业科技创新,着力构建“资源保护、良种繁育、运用推广”全链条创新体系,为林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。
油茶被誉为“东方橄榄油”,兼具经济与生态双重价值。东至县东流苗圃坚守油茶良种育苗25年,从全国各地油茶产区收集品种70余个。“作为安徽省油茶良种基地,我们每年根据市场需求,培育油茶良种苗木不低于50万株,为本县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质苗木资源。”东至县东流苗圃相关负责人介绍,为服务“油茶三年行动计划”和国家储备林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,2024年东流苗圃获批成为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级保障性苗圃,并实施国家保障性苗圃建设项目,总投资1100万元。项目建成后,东流苗圃育苗科技保障水平将大幅提升,育苗管理实现全自动化,有效降低育苗成本,有望成为皖南山区良种育苗行业的领军者。目前,东流苗圃每年培育枫香、乌桕、榉树等乡土树种苗木超过百万株、薄壳山核桃及彩叶苗木10余万株,引领全市良种、优质乡土树种苗木培育与推广运用迈向标准化和精品化道路。
在加快国有保障性苗圃高质量建设的同时,我市还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做优做强林业种业“芯片”,为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翅膀。
花榈木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,因种子自然萌发率低,野生种群资源稀少,属于我国珍稀濒危树种,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。2020年10月,市林业部门在东至县花园乡栗埠村发现2000余株野生花榈木种群。次年,东至县林业部门在此地设立保护区,依托梅城林场成立东至县花榈木扩繁研究中心,尝试人工繁育花榈木。
“花榈木种子外壳坚硬,透水透气性差,自然繁殖能力很低。经过不懈努力,实验人员攻克花榈木繁育难题,大幅缩短种子成苗周期,将成苗率提升至95% 。”梅城林场负责人方克兵说,“今年3月,首批200株人工繁育花榈木回归野外,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可以在野外看到更多花榈木自然群落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4月30日,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四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名单,东至县梅城林场花榈木种质资源库成功入选,成为安徽省此次获批的两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单位之一,标志着我市花榈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、繁育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市累计投入资金超2600万元,全力推动林木良种选育及林业科技创新工作,先后实施了林草良种优质苗培育、种质资源库保护利用及保障性苗圃建设等项目,取得显著成果。截至目前,池州拥有国家级保障性苗圃1处、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1处、省级保障性苗圃1处、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7处,“锦茂1号”山茶、“大花”芬芳安息香、“皖精1号和2号”多花黄精4个良种通过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。
通过实施“种业强林”战略,林草种质资源成为我市推动林业现代化的绿色引擎。市林业局四级调研员黄国清表示,“我市将通过种质资源普查、良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,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林草种业创新体系,实现生态、经济与社会效益多赢。”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